人人都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

原创 唐望四爷  2020-03-08 11:52  阅读 8,658 views 次

人人都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

证严上人说故事《法华经》裏记载一个故事——

有位长者,遇见朋友的孩子穷困潦倒流落街头,赶紧招呼他到家裏来,准备丰盛的一餐招待他,他吃饱喝足了,就趴着睡着了。长者有急事要出门,看他睡得很熟,就从自己身上拿出一颗宝珠,放在他的口袋裏。

经过好几年,长者又遇见这位晚辈,还是那样穷困潦倒,就问他:“你为什么还在流浪呢?”晚辈回答:“无奈啊!父亲过世后,我不懂得如何理家,家道一落千丈……”

长者说:“可是上次见面时,我不是给你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吗?”晚辈说:“有吗?”长者说:“有啊!我就放在你衣服的口袋。”晚辈探手一找,果然摸出这颗宝珠。

这是经典中的一个譬喻。

人人都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,就是圆明的本性,存在于他、你、我的心中;可惜很多人没有觉察。人心“无明”不时缓缓转动,如一块黑布,不知不觉间笼罩住清净圆明的自性,而让这颗宝珠蒙尘。

佛陀觉悟了宇宙间的真理,为度化众生,而“数数示生”——不断倒驾慈航来人间,陪伴、教导着芸芸众生;殷殷“开、示”,期待人们能“悟、入”,使“未种善根者,令种善根”、“已种善根者,令能成熟”。这是佛来人间的“一大事因缘”。

佛陀“数数示生”、“数数示灭”,不断对众说法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有幸得闻佛法,是否真正引法入心,且拿出来运用?

多数人听法的时候很欢喜,但是要“依教奉行”,却觉得很困难,总是很快就把法忘光了,习气还是依然故我。这和身怀宝珠却不自知、依然穷困潦倒,不是一样吗?

慈济人开阔心胸、深入人群,愿意走到苦难人身边拥抱他、长年累月无所求付出,可说是“已种善根”。但道心是否精进?千万不能说“加减啦!”(闽南语,意为“多多少少”)因为加加再减减,不是抵销了吗?

忏悔道场已从台湾啟动,大家知因、知缘、知果、知报,要赶快去除累生累世的烦恼、习气,不再造恶业。

佛陀在灵鹫山讲《法华经》时,或许你、我、他都曾在灵山会上结过法缘,所以今生才会相遇在慈济;要珍惜因缘,让未来百千万劫,灵山会永远不散。

但愿这样身心庄严的大道场,永远存在人人心中,时时忏悔,日日斋戒,道心分秒持续;生生世世都保持着这一分净如琉璃之心。

道在方寸中,以慈悲转识成智;用智慧去除无明。

许多人因为环境的障碍、人与人之间的障碍,或是自我心灵的障碍,无法以最精诚的心发心立愿;即使愿意发心,却难以永恒坚持,多数是“发心容易,恒心难”。

一念善心起,就能发心立愿;但若习气未除,很快又会被欲念或无明遮掩,让这一颗好心好念转瞬消失。要降伏习气只有一个办法——时时自省,观照身口意;莫让不好的习性浮上来,一不小心就造灾殃。

佛陀是宇宙大觉者,要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,并发“四弘誓愿”——众生无边誓愿度、烦恼无尽誓愿断、法门无量誓愿学、佛道无上誓愿成。

发愿度众生,就要洗涤自我烦恼;要洗涤烦恼,就要学习法。要立弘愿,把烦恼洗涤乾净,心不再受污染;好好学习无量法门,不要贡高我慢说:“我都已经学会了。”其实不懂的多过懂的,要用谦卑的心不断学习,让涓滴法水入心且内化为髓,回归清净圆明的佛性。

当下起一个好心,就种下福因;起一个善念,福种就能成就。善的种子放在心田裏,无法成苗,需要阳光、空气、水各种因缘汇聚,种子才能真正萌发,长成大树、蔚然成林。

期待人人智慧无漏,莫让法入心又漏掉。人人善念共振、身体力行,福德因缘才会汇聚,天下才能平安祥和。

心不救,世间无救;要救世,先救心。

觉悟,才能带来希望。

“人生无常,国土危脆”,这是两千多年前佛陀对宇宙大乾坤的智慧观察。对照现今世界,地、水、火、风,四大不调、灾难频传,我们要相信佛陀所说法,时时提高警觉,戒慎虔诚。

大时代、大劫难、大无明、大动乱,需要人人明辨是非,啟动大慈悲、大智慧、大忏悔,才能使天下转危为安。

人心不救,世间难救;要救世,一定要先救心。佛陀对众生声声呼唤,希望人人断除贪、瞋、痴的无明烦恼,展现清净圆明觉性。

“六波罗蜜”就是“度”——把众生从苦难的此岸,度到幸福、快乐、平安的彼岸。凡夫受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欲念影响,在爱河、苦海中沈沦;这条千尺浪潮的烦恼河,时时兴风作浪,要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这六种方法来对治。

人因虚荣心而享受,因享受而沈迷,造作业力;现在是大忏悔的时刻,期待人人忏悔且能斋戒,改变习气、改变生活习惯,关心地球上其他生灵;心中有爱、善念不间断,以菩萨愿力拯救苦难众生。

我天天都在发愿,愿人心行善、行孝,家庭人伦和睦;更愿社会祥和富乐,大地平安养息,人人身心平安。

期待人人福慧平行,集合蚂蚁雄兵的力量,大转法轮。人人日日精进、时时精进、秒秒精进,分分秒秒都让佛欢喜;佛欢喜了,天天都是吉祥日。这是我最大的期待!

自我观照──《静思语》~日常生活中,须时时刻刻自我观照,去除贪、嗔、痴等杂念,一切行为举止皆要“行兹在兹,念兹在兹”以唤醒自性、找回自我。

[太菲瑪 開運 前世今生楚茜茜]微博https://weibo.com/coca3337


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唐望四爷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评论已关闭!